系列報道“水利專家在一線”之六:安慶篇
安慶市專家組由省淮河河道管理局組建,市級專家組1個,縣級4個,于7月14日趕赴安慶市、迎江區(qū)(含大觀區(qū)、宜秀區(qū))、宿松縣、望江縣、桐城市,迅速深入一線,開展險情研判、搶險方案制訂和險情處置工作,并主動與包保廳(局)對接,陪同省領導察看水情、工情、險情,為防汛搶險建言獻策。截至8月6日晚20時,安慶市專家組累計協(xié)助地方成功處置險情88處。
處置大觀區(qū)廣成圩??诖宓潭坞U情
廣成圩位于皖河入江口右岸,系同馬大堤的外灘圩。圩內面積28.7平方公里,耕地3.2萬畝,5個行政村,常住人口18217人。廣成圩堤基條件較復雜,堤身斷面偏小且填筑質量較差,堤身填土含沙量大,臨水坡無有效控制滲流的工程措施,超警戒水位持續(xù)時間長,長期高水位浸泡,圩堤背水坡散浸、開裂、滑坡及堤腳沼澤化嚴重,出險點多。
7月13日11時,長江安慶站最高水位18.45米,超警戒水位1.75米,7月16皖河水位18.59米、長江水位18.15米。圩堤內外水位差約6米。
7月16上午,巡查人員陸續(xù)在??阪?zhèn)??诖迕窠ńM樁號5+100沿背水側堤腳長約20米寬,約8米范圍內處發(fā)現(xiàn)冒水點8處。
專家根據(jù)現(xiàn)場勘查情況判斷,背水側距堤腳約5米以外原為水塘,2018年填塘固基,塘與堤腳處原有很多樹木,老根已經腐朽;2020年4月,距迎水面堤腳約40米處為植樹開挖了約200米長、寬約3米、深約2米的深溝;堤基表層覆蓋土層較薄,下臥透水砂層,迎水側灘地約100米處有魚塘;長期高水位浸泡,江水透過砂層地基,滲透形成管涌群。
針對險情,專家組對管涌群采取砂石壓滲處理,筑養(yǎng)水盆。
擴挖導滲溝并回填濾料,將8處冒水點集中處理,開挖一條縱向、兩條橫向寬約40厘米、深約30厘米的集中排水溝,集中排水便于觀察。在迎水面堤坡用土工布覆蓋,并用粘土壓邊,加強迎水坡面的檢查與觀測,并采取防浪防沖刷措施。加強出險點的值守與巡查,密切觀察、防止險情出現(xiàn)惡化。
經全力搶險,險情得到有效控制,7月19日,管涌處出水量有所減小,清水不帶沙,情況有所好轉。7月25日,伴隨長江水位回落,管涌群出水量減少,情況持續(xù)好轉。
處置宿松縣華陽河農場四場西圩圩堤管涌險情
華陽河農場四場西圩圩堤位于宿松縣洲頭鄉(xiāng),屬于華陽河湖群圩堤。圩內人口約5000人,保護耕地面積1.3萬畝,發(fā)生管涌險情堤段屬烏池灣段。
進入七月份以來,由于遭受連續(xù)降雨,華陽河湖群內倉水位7月17日超警戒水位15.5米后,一直緩慢上漲。8月2日達到15.94米,超警戒水位0.44米,低保證水位0.86米。
8月2日6時許華陽河農場四場西圩圩堤堤腳以上、背水側二平臺以下部位出現(xiàn)拳頭大小、出水向上翻涌的管涌,且夾帶大量泥沙及土塊,同時圩堤前水面有分散但相對集中的氣泡狀水流形態(tài)。險情導致約15米的圩堤堤身下挫,最大下挫約80厘米,因堤身下挫產生數(shù)條裂縫,裂縫最大寬度約10厘米、深約1.3米。
專家組分析,圩堤建在湖灘地上,堤身土質以粉質粘土為主,但圩堤基礎以淤泥質粘土為主,在歷年高水位下圩堤管涌險情較多。2016年汛期由于險情多,汛后填筑了背水側平臺,平臺填筑工程清基施工不徹底,堤基有淤泥土存在。7月底內湖水位超過15.8米后在堤腳附近即開始出現(xiàn)管涌,采取砂石反濾圍井處理后,后期管涌冒水加大,不斷加高圍井填筑反濾料,導致堵塞排水通路,滲透坡降加大,造成在堤腳以上、二平臺以下出現(xiàn)新的管涌,并使險情加劇。
專家組建議,在管涌險情發(fā)生堤段臨水側,下水鋪設篷布,利用挖掘機就近在堤頂取土壓住篷布;在背水側管涌出水點附近堤腳用袋裝土填筑圍堰,抬高水位,并鋪設砂石料導滲;險情初步得到有效控制后,在臨水側利用機械填筑截水粘土前戧,填筑前清理圩堤原護坡塊石,前戧高程超過水面0.5米,頂寬約8~10米,長度超過險情下挫段兩端各10米左右,填筑完成后,在前戧坡面滿鋪土工膜,并深入到臨水坡腳平臺;在險段附近堤段背水側二平臺以下坡面順堤坡方向每隔8~10米開挖豎向導滲溝,鋪設濾料。
處理后,管涌險情迅速得到有效控制。
處置望江縣東興圩管涌險情
東興圩為望江縣同馬大堤外護圩,隸屬雷池鄉(xiāng),東南濱臨長江,西北順倚同馬大堤,對應同馬大堤102+200-116+031,圩內面積29.3平方千米,耕地面積2.3萬畝,保護人口1.617萬人。堤上對江涵閘共3座,分別是東風閘、向陽閘和溝口閘。
長江華陽閘下設防水位16.30米,警戒水位18.00米,保證水位20.82米。7月13日,長江華陽閘下洪峰水位20.43米,超警戒水位2.43米,距保證水位不足0.40米,超過1998年大水最高水位20.38米,為建國以來歷史最高。
7月14日下午,東興圩10+600樁號處,距背水測堤腳60米左右溝塘中央發(fā)現(xiàn)有零星冒泡,疑似管涌險情。15日上午,溝塘內冒泡點增多、頻率加快。安排人員穿皮叉下水探摸,由于水深無法到達塘中央冒泡處,后調小木船采用竹竿插搗探摸,水深約2米,冒泡處竹竿下插不動,桿頭無淤泥,周邊竹竿容易下插,桿頭有0.2米以上淤泥,初步判斷冒泡處已產生涌砂,確定為管涌險情。后經潛水探摸進一步確定為管涌群。
專家組分析,東興圩為同馬大堤外護圩,圩堤直接臨江。由于圩堤標準偏低,堤身較單薄,堤后溝塘系當年筑堤就近取土所成,距堤腳40米以外,寬30~50米,現(xiàn)作為沿堤排水溝,沿溝岸均為群眾住房。出險處東興圩堤為沙基,由于堤后溝塘離堤腳較近且很深,隨著長江水位快速上漲,7月13日超歷史最高水位,圩堤內外水位差不斷增大,堤基薄弱處出現(xiàn)滲流通道形成管涌。
專家組結合省市縣專家意見,決定采用濾料木船運至溝塘中央管涌處,進行壓滲處理;通過填筑上下游圍堰封堵溝塘兩端水系出口,保持溝塘內水位不下降,形成養(yǎng)水盆;視險情發(fā)展情況,通過抽取江水,抬高養(yǎng)水盆水位,消減圩堤內外水位差。
由于現(xiàn)場堤后側灘地低洼種滿楊樹,搶險布置只能選擇溝岸群眾住房側。加之溝塘較寬較深,上下游圍堰工程量較大,就近選擇群眾閑置房基地取土,采用機械填筑。
7月15~17日,經過百余名軍民協(xié)同搶險,成功控制了管涌險情的發(fā)展。隨著外江水位的下降,管涌已趨于穩(wěn)定,基本不出水。